這次展覽對應的是2010年6月5號展出的「形‧音‧異」音像裝置展,是北美館二度與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合作。本展覽以「墜落」及「橫越」為主軸的音像裝置展。這是我今年很喜歡的展覽之一,聲音跟影像的結合本來就是我的興趣,從中能細細品嚐、咀嚼其中樂趣,並在眾多疑問中自己去揣摩、推敲其一角度和意涵,不需假藉誰之口、誰之書,就靜靜地讓耳朵、眼睛記錄當下這一切最真實的感受。就迫聲音18件作品當中,我特別挑出幾件作品稱不上介紹的口吻於以下說明我的感受:
「人像柱」,兩略顯高聳的影像載體裝置裏頭站著衣冠楚楚的上班族,顯示文明社會中的景象。乍看,他們在各限制空間中彷彿受困在某種制度中,蜷曲著自己的身軀,類毛毛蟲般不斷蠕動,不停動著四肢在掙扎、反抗,像在用身體反對抗議制度,帶著無奈神情,無聲的怒吼。我的解釋為反映大時空下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哀愁、窘迫情境,手法上很新鮮,為他們,也可能為我們自己感到無助,同時,殊不知這展覽是法國多年前的展覽。
「狹窄水域」,此裝置第一次看展時草草而過,只是投影機將水流的畫面投射在所夾角度產生的兩平面,直到聽了講座我又再回頭端詳幾次,由艾爾為巴利-巴桑所創作。作者其探討的是「觀看面的變化」,人們觀看事物通常都在一平面,今天如改變了觀看的平面繪有何其影響。作者靈感來自朱利安‧格拉克小說《細流》。這次講座中,講談人藉此延伸聯想到日本的影音藝術家的作品"oscillating continum(震盪連續流)"音像裝置作為類比,令我吃驚。在創作中,可從此著手,探討觀看者與視覺面的關係。
「物質的突變」,影像由卡羅斯‧法蘭克林、配樂由羅克‧李華斯所創作,以上下錯置的方式與兩頭影屏幕作結合,主題是美國的大城市「紐約」。影像的錯置再經由另一屏幕結合,是我覺得特別且很喜歡的形式。描述的是城市、便利交通、都市人類、快速步調的種種現象,或者說是以大都會與建築來比喻人類的文化與之間的共存關係(座談上提及的)。我當下倒沒太多這誰與誰之間關係的看法,而是被當下作者的創作手法和形式深深吸引,配上那深具巧思的音樂,腦中激起許多新靈感(例如:有一畫面,將影像中的都市人群去背轉換背景,帶出種空間與時間的轉換遞移),這點我眼睛有它被勾住。透過這次的座談說明介紹,作者的靈感發想來自,普羅大眾紐約人皆知曉的一本書,Rem Koolhaas的巨著---「發狂的紐約」。可惜,沒有讀過竟第一次聽到,無法有更深刻共鳴。
「同舟共濟」,是我第一次觀展佇留已久的音像裝置,畫面開始由各色人種逐漸站滿填滿,接著個個站定位定格,突如其然的大水從左右夾攻,不留情面地放肆潑灑,似海浪似湍急河流,沖散這10幾個人,那已不是狼狽,是災難。畫面讓我想起南亞大海嘯;另外,腦中想到是國中美術課本上老師曾提及的,法國畫家傑利柯的「梅杜薩之筏」,那模樣似畫作中人類淒慘之狀,甚感痛心悲愴的氛圍,令我至今難忘。
「第四空間」,由伍爾夫朗和瑞所創作,進入那似乎迷樣迷幻的空間,藍光無來由不斷地泛閃著,好似瘋狂的搖頭派對,但音樂不對,帶著3D眼鏡,感受眼前的雜訊線條波盪、具穿透力的聲音,震懾我的聽覺和視覺,毛骨悚然的空氣,置身於不合時宜的空間,呼吸著不敢恭維的氧氣,真耐不住,似乎連肌膚都不放過;過了一段時間,才能慢慢地習慣、感受那種音頻。裝置運用粒子系統公式與歲形雜訊演算法,是我連聽都沒聽過的技術,作者描述的是海面,帶出數位幻覺、不確定性與時間的關係。(作品延伸:Granular
Synthesis 的POL也有相近的技術歲形雜訊、閃光。)
「近昏厥」,由克里斯‧瓦東克所作,影片長約15分鐘,爬上樓梯由上而下俯視觀看,描述一名女性的自殺,會聽到該名女性以最平凡不過的口吻,讀著自己像是在日記本上寫下的文字,娓娓道來的是平靜帶點莊重,抑或是「如果生命還剩15分鐘你會為自已做什麼?」那樣的問題拋給觀看者自行解答,她闡述到心理精神狀態,看到她自白尾端,似乎能從幾個字彙猜測到,那種惋惜之情不知怎麼來安慰她,難道要她打給生命線或張老師幫她上課?這種創作形式,宛如喝下後勁很強的酒,越久你喉頭越強烈,然後燒紅臉似的嚐到另一種痛快。又再讓我驚呼!!!
「天使墮落」,是我覺得本展中,心靈渲染程度強度高的作品之一。我不會說,但我試著說,形式上看似簡單的盆形狀物體,中間穿過一道淡淡中帶點無以言喻的一種神祕紅外線光,配上一種空靈音樂,在黑漆漆、烏矇矇的空間,肅靜的和諧氣氛,它顯得再清晰不過,何其莊重帶點神聖,頭一次看到真的些許畏懼不敢靠近,似乎浮誇了點,我只求把我當下最真實感覺吐出。此作品我將它解讀為「深淵」,紅外線經過聖盆筆直而下,直至深淵,不可測,傳遞墜落的意象。
順帶一提,在這次的迫聲音講座中,我注意到策展人的細心所在,策展人引用歐洲流傳的故事、習俗和宗教故事等文本,期許每個蒞臨的觀展人皆能透過這些文本、歷史參照,更進一步了解此展覽的兩大主軸(引用的文本例如:巴貝爾通天塔、慾望之翼、浪……等)
這個月的週末下午,我幾乎泡在美術館與美術作品度過,此音像展瀏覽了幾次,吸引我最令我驚豔的就是作品的創作形式,就像劉姥姥逛大觀園,視野開了不少,這也是我選擇此展為主題心得,而也意識到自己離藝術領域還有大段距離;此展中的作品某種程度上,可能因文化、習俗、地緣性、宗教…...等等因素沒能深刻體會,但在題材上我獲得新鮮靈感,期許加成之後的創作路上能有更新潮、具體的思維和角度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