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不只是電視、電影等我們所熟知的媒體,書中提到作者擴大了媒體的內容,只要能傳遞訊息的媒介,像是電視、電影、廣播,另外像是鞋子、衣服、電燈、照片、公路等等都是。
人本身就在傳播媒體,舉凡電視、電影、廣播、電話等等這些都是人身體的延伸。例如電影、電視、照片是眼睛的延伸;汽車是腳的延伸。麥可魯漢提出「媒體即訊息」,它延伸了我們感官、身體、意識,本書探討在科技的影響下,我們自身受到媒體(也就是我們自身的延伸)面貌下所尋找到的一些原則。麥克魯漢發展了四大定律:加強放大、淘汰、重拾、轉化的功能性。提醒我們身處在媒體時代之間該如何與媒體共處。
媒體即訊息,任何訊息透過媒體都變有強化作用,印刷文化出現所帶來的連續、線性思維方式;電的出現是整體化結構的觀念。溝通本質並非在訊息本身,而是在於媒體。另外,提到「熱媒體」和「冷媒體」,分辨準則在於參與涉入程度,任何媒體都無法獨立生存,這幾段文字我反覆看了幾遍,才慢慢體會到它的意思。熱媒體為有高指示度之訊息傳達方式,而冷媒體則相反,文字、照片等為熱媒體,而電話、電視則為冷媒體。指示度高,觀眾的參與機會則減少,反之,則提高。再用更簡單方式說,冷媒體意謂著低解析度的媒體,提供很少的視覺資訊。熱媒體則是高解析度的媒體,其中富含豐富的資訊。同時熱媒體也會崩壞社會既有的文化形式。(像是文字屬熱媒體,它能感人肺腑、發人深省、撼動人心)
現今的數位網路時代,像是電玩世界,擄獲、佔據無數人的生活,同時也癱瘓、切斷許多的感官知覺,在有意識的世界中,虛擬寶物、裝備強化似乎滿足、取代現實生活的財富觀。隨著媒體的快速發展,網路的出現,創造出來的空間與時間,它屬於複合性的媒體,雖不能以麥克魯漢冷媒體和熱媒體這樣的說法來剖析論調,但在數位的時代下,他的真知灼見,確實給大家上了一課。
書中提到「這是焦慮的年代,因為不管持任何『觀點』,電的內爆迫使人投入,參與觀點再神聖高貴, 其性格都屬於片面,專限,在電時代派不上任何用場。同樣的顛覆也己在資訊層發生『包納含括的』(inclusive)形像取代了區區片面觀點。」這觀點也看了好久,不太了解,直到在網路上找到解答。它的解釋為電媒體的重要性與日俱增,作者認為不能忽視,徒然以印刷文字的思維來解讀電媒體不能夠了解全貌,必須以整體的思維方式對媒體全面的剖析,在媒體的時代中,我們要意識到媒體對人的影響性,才能在媒體時代中找到方向。
最後,我很喜歡書中的這段文字「資訊移動加速,錢的迻譯力也加速,不可避免的結果便是:若有人能比別人領先幾小時甚或幾年看出其中的轉型變化,此人便有因此致富的機會。」沒錯,我們生活這個時代的媒體,媒體正在重新建構我們的價值思維、社會模式,資訊會成為決定性的商品, 實體產品反成資訊移動的附件,有時甚至能讓你一夕致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