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36歲,來自德國的國會監督網創辦人哈克(Gregor Hackmack),將憤怒化為行動。德國監督國會網(Parliament Watch, WP)在十年前成立,利用線上問答機制,讓網友點名議員,將近9成德國議員都曾回應,同時透過公民的力量,兩度修改選舉法規,甚至修改地方憲法。
哈克受邀來台演講,分享成立德國國會監督網,以自主經營模式,改變德國議會的政治經驗。曾獲得美國民主協會(NDI)年度大獎肯定的青年創業家哈克,高中時開始就嶄露頭角,是街頭常客,相關抗爭幾乎無役不與。2003年在英國求學時,參與了兩百萬人大遊行。那一年,英國國會即將表決,是否出兵伊拉克。三星期後,英國國會(代議政治)卻以絕對多數,通過出兵伊拉克,他認為代議政治與民意之間有很大的落差,這算是他創辦國會監督網的動機之一。
十年前回國後,它與其他團體發起公投,修改只能「投黨不投人」的漢堡地方選舉制度。花了近一年的時間,收集到8萬1千份連署,並以過半數通過公投,從此,選民能直接投票給候選人,而不只是投給政黨所提出的封閉名單。成功推動修法後,他卻發現,大部分選民對候選人很陌生。他進一步將街頭憤怒,轉化為創業動力,成立國會監督網站,把候選人的資料通通上傳到網路,提供網友直接向政治人物提問題。十年之內,成效立竿見影,16萬4千多個由網友提出的問題,將近九成都能得到政治人物的回應,並有效地過濾網友的提問,避免相似的問題重複提問。假如政治人物的回答令網友不滿,網站設計的投票機制,向政治人物施壓,最高曾有數千人同時在等待。
國會監督網的成功,靠的是輿論的支持。監督網以個人與政黨累積的回答率做為評鑑指標,並和13家媒體夥伴合作,定期公布評鑑結果。所有紀錄會跟著政治人物一輩子。靠著小額捐款、基金會捐款,媒體合作、海外網站授權金等收入,德國監督國會網自給自足撐過10個年頭。為了對社會大眾負責,所有的收入,全部公開,上網供大眾檢視。另一方面,除了與媒體合作,監督國會網也成立自己的調查團隊,長期追蹤國會議員的表現。他們所累積的能量,讓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不敢輕忽,連漢堡市長都要敬他們三分。「我們希望能維持50年、100年。」哈克認為,民主品質的提升,必須靠長期的公民力量。
利用這樣的方式監督政府,這樣的典範是台灣需要觀摩學習的;假如在台灣實行,往好處想,人人都能參予到政治,語帶保留的說或許能落實民主;往壞處想,台灣網友的道德涵養(口出惡言、普遍缺乏理性),這樣的政策實行後,叫人擔心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